在我们这种多神论文化里,神都是应运而生的,比如财神的角色,就由十几个人扮演,比干关羽赵公明等等。窑神也是这样,此起彼伏。最早的窑神是陶朱公范蠡,传说他退休后卖陶器发了大财,所以他还兼职财神。后来各个窑口分别把创始人奉为窑神,比如龙泉窑的章生一、耀州窑的德应侯、德化窑的林炳。景德镇的第一代窑神是赵慨,晋代人,被称为师主佑陶神。第二代窑神是明代的童宾,叫风火神。明万历时朝廷对窑工逼迫太甚,童宾怒而投火殉窑,引发民变,被后世奉为神明。
这是《浮梁县志》中的童宾传,阐述了童宾之生平,作者唐英,文中他对童宾之死进行了非常高的评价:“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他在撰写此文时,也不会想到,日后他将取代童宾,成为新一代窑神。
雍正六年()金秋十月,因原督陶官克扣官银,唐英奉旨以内务府员外郎兼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身份抵景德镇厂署,开始监督烧造事宜。汉军正白旗,沈阳人唐英,四十六岁,第一次踏上了景德镇的土地。
唐英在景德镇的前三年,闭门谢客,和瓷工同吃同住,潜心研究瓷艺。他早年是内务府的画师,画过珐琅彩瓷器,也算是瓷工出身,和景德镇的瓷工心有戚戚然,对他们也是非常关心。
旧时景德镇
上任之后,唐英开始在景德镇推行买卖公平制度,他规定御窑厂采购所有物料,包括从浮梁民众手中买下高岭土石料,从周边人家手里买下烧窑用的槎柴,到从菜市场买下膳房所需的柴米油盐,都严格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而不像过去,以官方名义巧取豪夺,让那些受过欺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唐英还在景德镇实施工匠救济制度。他筹措资金,专门用于救贫扶弱。他让有病者有钱投医,不幸身亡者得棺材下葬。他让欠债的工匠可以预支薪水,那优秀的工匠如果房子太小,他会奖赏更加宽敞的住所。
乾隆八年,湖广饥荒,朝廷拨款赈灾,商人就到江西收购粮食运到灾区贩卖,导致景德镇的米价上涨了三四倍,瓷工一时生计艰难。唐英急了,上了个一千多字的奏折,大概是说:我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不应该妄议朝政。但陛下现在这么做,让我手下的弟兄们吃不上饭了,求皇上留条生路吧!乾隆批复“该部议奏”,意思就是我不管,你去找有关部门吧。唐英当然知晓有关部门只会捣浆糊,于是他做了件非常爷们的事,先斩后奏,用官窑公款买粮食发给瓷工。
如果仅仅是广施恩泽,也不能成神。唐英的功绩在于,他为瓷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神一般的贡献。先说继承,宋代著名的哥窑、官窑、汝窑,到明朝时只有少量瓷器传世,技术已经失传了。正是在唐英官窑里,成功研究出了釉水配方,做出了惟妙惟肖的仿品。明朝的釉里红和祭红因战乱荒废,也是在唐窑恢复的。此外还有粉彩、青花、仿生瓷等等,都在唐窑里达到巅峰。
清乾隆·粉青釉蒜头瓶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仅颜色釉一项,唐窑就研究出五十七种之多,其中的墨彩、浇黄、抹红等釉色,到现在还非常流行。当然这些创新并不只是唐英一人之功,有几种是外国传入的,比如欧洲的洋彩和日本的抹金,还有的可能是民窑发明的。唐英不但擅长实践,还精于理论,他将这些技术总结整理,分别记载在《陶冶图说》和《陶成记事碑》里,是研究陶瓷的重要文献。感谢唐英留下的那些文字。它们不仅为后人保存了一份份无比珍贵的陶瓷文化资料,为保留景德镇文化记忆、提升景德镇文化品格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学陶艺以通义理,施仁政为创盛世,造名釉以达巅峰……唐英一点点地改造着景德镇,使之成为一座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艺术之城。
唐英六十九岁塑像
然,公元一七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伟大的无产阶级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诗人、剧作家,雍乾官窑的缔造者、瓷器之神,唐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景德镇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就这样结束了,陶瓷史上最精致的时代结束了,一去不复返。两天后,唐英之子唐寅保请江西巡府代上奏折报丧:“职父今于七月二十九日在署病故”,一如其父的谨小慎微,他在奏折里详细汇报了公款和官印已交送官府、瓷器和原料就地封存等等。
对于这位两朝老臣之死,乾隆只御笔朱批了一个字: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