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7319.html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居住于城市的政府官吏,大中地主和富裕商人,以及为这些人服务的各阶层的城市居民,都需要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品。加之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六年(年)郑和八次出使“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属工业生产的繁荣,因此,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
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而福建、广东等地的外销瓷生产也有着相当大的规模。但是,就整个制瓷业来说,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国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镇。
一、
景德镇窑在宋、元时期已经相当发达了,为明代当地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由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内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在明中叶以后,景德镇窑业的发展变化更为突出。
从生产质量上看,明代民窑为了突破官窑的束缚,力求瓷器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隆庆、万历时期(-年)出现了不少制瓷的名手。从明代开始,景德镇正式成立了官窑性质的“御器厂”,又称“厂官窑”,形成为宫廷烧造瓷器而与民窑相对立的地位,导致“官民竞市”的局面。据《浮梁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每年照例解供。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这是说明产量大,销路广。从品种和质量来说,景德镇的青花器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术水平。
景德镇在全国处于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制作。
青花瓷器青花瓷器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的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
例如洪武时期青花因料不同而有浓有淡,官窑制品多仿元代花纹而不易区分。但笔法略加简化,仔细观察自然各自有其特征。一般来说,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泛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
明代一朝由于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艳、雅洁的艺术效果和优良传统,而且一次烧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咋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装饰上,它一直居于主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繁华闹市、穷乡僻壤,国内还是国外,都可找到它的踪迹。特别是在元明以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几乎到处可见,而且足以当作断代的重要依据。它在明代的突出发展,以及对后来陶瓷工艺的影响,使其具有光辉的历史地位。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
明代御器厂成立于洪武初年还是较后时期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才可确定,但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需要量已经很大则是确定无疑的。这大量的需要,包括了民用和官用。明王朝在洪武二年就已规定“祭器皆用瓷”。明朝政府在对入贡国的答赠中,也需要大量瓷器。
洪武时期的青花色泽偏于暗黑,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而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在图案装饰方面,则开始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而趋向于多留空白地;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也不如元代那样规矩。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故宫博物院)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故宫博物院)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故宫博物院)
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
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欢,成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仍珍同拱璧。
永宣青花之所以独受世人青睐,主要是它充分表现出一种绘画的趣味。其纹饰以海水龙纹最具有时代特征。此外,花卉、果实、鸟虫绘画得也相当出色。以植物花果为例,就有莲花、菊花、牡丹、苜蓿、灵芝、牵牛花、茶花、百合、葡萄、荔枝、琵琶、桃、石榴、西瓜等,几乎人世间的祥花瑞果都在其上。那一幅幅青翠动人的画面,就是一幅幅写意花鸟画,从中不难看出宋人花鸟的影响。
永乐、宣德时期一些青花器物有的明显带有伊斯兰风格。如青花缠枝花纹双系大扁壶、青花缠枝花纹如意耳扁壶、青花缠枝花纹无柄壶、青花缠枝花纹鱼篓尊、青花阿拉伯文字无挡尊、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等。虽然从青花色调和工艺制作水平看是非常典型的官窑器,但是其造型与纹饰一望而知是仿伊斯兰金属器。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这种特征,可能仍然与其主要作为贸易用瓷或是宫廷专门用来赏赐穆斯林使者的物品有关。
永乐、宣德时期的大型盘、碗,制作一般都比较规整,变形较少。这说明了当时陶车制坯和烧窑技术的十分成熟。器物造型多样,也比较突出,有明以前的一些器型,如盘、碗、洗、三足炉、缸、罐、高足碗、盖碗、灯、渣斗、梅瓶、玉壶春等,还有很多新的器型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花浇等,其中显然具有浓厚的西亚地区的风格,这和当时中西交通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而某些器物本身就是为适应国外需要制作的。
永乐、宣德青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问世之日起就备受世人的推崇。终明一朝,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故宫博物院)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罐(故宫博物院)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故宫博物院)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故宫博物院)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故宫博物院)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
这三朝的官窑青花瓷器,则是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杂用的时期。
成化(-年)朝御器厂的烧造量是十分巨大的。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但青花瓷器也有一定的声誉。成化青花除了少数早期制品仍沿用苏麻离青因而带有黑斑,同时在风格上又和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相似外,其大量而典型的产品,则是以青色淡雅而著称。由于苏麻离青的断绝,成化官窑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江西饶州地区乐平县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这种国产青料,由于含铁量较少,因此不再出现宣德青花那种黑斑。由于经过精细的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明的蓝色来。从传世的实物看,成化青花瓷器的造型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却是这一时期突出的产品。在图案的装饰上,更趋向于轻松、愉快,如婀娜的花枝和活泼的婴戏图等,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弘治(-年)朝的青花瓷器,从器型、装饰和青料使用等各方面看,都是成化风格的继续。它所使用的青料,主要是平等青,只是由于配料成分及烧成温度的不同,也仍有较浓和较淡的不同色调。器物以盘、碗为主。在装饰图案中,以莲池游龙最有特色。
正德(-年)初年,正德青花色泽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风格的,已比较少见;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器,是胎骨厚重,青花浓中带灰的色泽为主。此外,尚有一种鸡心婴戏图碗,其器形和图案同习见的嘉靖婴戏碗完全一致,而青色亦呈翠青,但“混青”现象严重。正德青花瓷器,不仅在色泽上和成化、弘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多数是胎骨厚重、釉色闪青,也和成化、弘治的制作不一样。在器物的造型上,则一反成化、弘治以盘、碗为主的单调品种,而是比较多样,并且大型器物亦重新增多。正德青花器以波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是当时盛行的一种装饰。
明成化青花梵文杯(故宫博物院)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故宫博物院)明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故宫博物院)明成化青花麒麟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弘治青花荷塘游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炉(故宫博物院)明正德青花人物套盒(故宫博物院)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故宫博物院)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
嘉靖、隆庆、万历初年的青花瓷器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嘉靖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的。
嘉靖青花的色泽,一反成化的浅淡、和正德稍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由*靖青花中铁与钴的比值是所有国外及国内钴料中最低的一种;而它的锰和钻的比值,虽比宣德以前的进口料为高,但也比一般的国产料为低。因此,它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那种黑铁斑,也不产生正德时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而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浓艳。嘉靖青花器在明清之际曾得到较高的评价。
弘治以来的“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件,估计将在近百万件。目前传世的嘉靖青花瓷器也是比较多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嘉靖青花瓷器的色泽都达到“幽菁可爱”的程度。它和其它青花一样,随着配料及烧成温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
隆庆镜湖瓷器的风格基本上是嘉靖青花的延续,回青料继续使用,有的色泽亦很鲜艳。在传世品种,像六角壶、花形盒、方胜等,都是比较特殊的器型。背景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云龙提梁壶,胎骨厚重,色泽浓艳,可说是隆庆官窑青花的典型器物。
万历早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上也和嘉靖风格一致,所用颜料亦多回青。有的器物,如若没有万历的年款,就很难和嘉靖时期的区别开来。
明嘉靖青花芝桃仙鹤符箓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嘉靖青花三羊纹碗(故宫博物院)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故宫博物院)明隆庆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故宫博物院)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故宫博物院)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故宫博物院)明万历青花花鸟纹梅瓶(故宫博物院)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故宫博物院)
万历中期以后至明末的青花瓷器
万历中期以后至明末的青花瓷器从本书《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大事年表》的材料看,万历十年烧造瓷器九万多件;十九年以后,共烧造二十三万九千件。此后,一直到明末,再没有烧造官窑器的记载。但是,从传世的实物看,御器厂的制瓷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然而,瓷器产量确实不多了。
万历的青花瓷器,除早期的青料仍用回青,和嘉靖风格相似外,中期以后,可能因回青断绝而改用国产青料。万历官窑青花瓷器,中期以后所用的青料是浙江省所产的浙料。传世的万历中期以后的青花瓷器,并不全是“粗恶不堪”。有的虽然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色调,也颇有沉静之感。
万历青花的器形多样,玉器城除继续烧制难度极大的龙缸和屏风等大器之外,还烧制像烛台、笔管等器物。图案除常见的龙、凤纹之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比较盛行。
天启、崇祯两朝的官窑青花瓷器,到目前为止,有官款的器物还很少发现。
明天启天启仿成化款青花兔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天启青花出戟花觚(故宫博物院)明天启青花罗汉图炉(故宫博物院)明天启青花罗汉图钟(故宫博物院)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缸(故宫博物院)
2.彩瓷
彩瓷,从广义角度讲,应该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但习惯上所谓的明代彩瓷,是指釉上彩和斗彩而言。
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以往一贯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还渐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历史名窑,如浙江的龙泉窑和河北的磁州窑等从此陷于一蹶不振的地步。明代彩瓷的兴起,除了上述关于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因素外,还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因为有了细腻洁白的白瓷做底,绚丽多彩的画面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一些彩瓷工艺上的发明,大部分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入景德镇。景德镇的工匠们吸收了这些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清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作了重要的改革。当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之后,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特别是彩瓷生产更揭开了我国陶瓷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既有釉下彩如青花,又有釉上彩绘如五彩、素三彩,还有釉上与釉下相结合的彩绘如斗彩,这是宋元以前任何时代、任何窑场所无法相比的,并且极大地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技法,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五彩
五彩是釉上彩中的一种,它是在已烧成的素胎瓷器上,用釉下青花与多种釉上彩料绘画图案花纹,“五彩”即多彩之意。它是在宋金时期红彩、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五彩器一般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蓝彩则以釉下青花代替,这种以青花作为五彩中的一种色彩,又称为青花五彩。它与其后清代五彩在艺术表现上明显不同。明代五彩器线条苍劲有力,釉色以红、黄色为主,画面透视感较差,图案大色块涂抹现象严重。而清代五彩器色调比较柔和,以淡绿色为主色调,画面透视感增强,在同一种颜色中还有深浅之分。
明代五彩最早见于宣德时期,以西藏地区萨迦寺收藏的一件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卧莲纹高足杯为世所罕见。
明代五彩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形成鼎盛阶段。嘉靖、万历五彩闻名古今,不仅彩色艳丽而且画笔苍老十分有趣。纹饰密茂以红浓绿艳取胜,但失去了国画的风格。其彩色以红、绿为主,以紫、赭为辅,多加青花组成图案。不加青花的多加孔雀绿彩。也有只用红、绿、黄三色的,为数极少。此外五彩还惯用淡赭色,而加青花龙纹的尤为名贵。
大部分五彩琢器(瓶、尊、罐类)里部多不满釉,而且胎质较粗,造型也不规整。色彩虽鲜艳,但色釉多粗糙。圆器(盘、碗之属)胎釉虽比大件琢器(瓶、罐之类)稍好,但彩绘并无二致。
此时五彩瓷器造型式样丰富,以文具而论,即有笔架、笔管、笔盒、水丞、印盒、砚台、笔洗、颜色碟、颜色盒、印匣、砚滴、珍珠盒(俗名牛眼盒)、笔冲多种。此外,还有大瓶、大盘、大罐、葫芦瓶、壁瓶、脸盆、鱼缸、棋盘、香桶、香炉、灯台、绣墩、花盆、菜盆,以及杯、碗、碟、盘执壶等,其中以葫芦瓶造型最有代表性。
嘉万时期五彩纹饰之丰富也远胜过去。虽然其画面仍无阴阳、反侧、凹凸之分,多是正面花绘,但是笔力刚劲,笔法老练。其人物面目多以青花轮廓线勾画,极少用红、赭边线。其他轮廓线则以红、黑、赭或青花勾画最多。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故宫博物院)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故宫博物院)明万历五彩鸳莲纹提梁壶(故宫博物院)明万历五彩鱼藻纹蒜头瓶(故宫博物院)明万历五彩云凤纹葫芦式壁瓶(故宫博物院)
斗彩
“斗彩”之名在清代雍正以前尚无所见,后来为与五彩区分才有此称。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而言,它是在坏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线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然后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景德镇称“斗”是“斗拢”凑集之意,如做多种彩色解释是可以相信的。
明代在色彩缤纷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说》一书中品评明代瓷器时曾说:“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器。成杯荼贵于酒,彩贵于青。”程哲在这里首推成窑之器为明代瓷器之冠,主要是指成化斗彩而言。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以成化时期著名的斗彩鸡缸杯为例,或许可以一斑而窥全貌。成化斗彩之所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还因为其器形小巧精致,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从传世的成化斗彩器看,以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这些玩赏品居多,且无大器。
成化斗彩的釉色十分丰富,其红色中就有鲜红、油红(鲜红如血)之分;紫色中有姹紫、葡萄紫、赭紫;绿色中又有葱心绿、水绿、秋葵绿;黄色则为蛾黄,所谓“蛾黄姹紫”即指此而言。故文物界有所谓“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
自成化以后斗彩瓷器虽不如五彩品种丰富,但各时期仍有佳作问世。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故宫博物院)明万历明景德镇窑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上海博物馆)明成化斗彩海水异兽纹罐(故宫博物院)明成化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故宫博物院明成化斗彩蔓草纹瓶故宫博物院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
素三彩
所谓“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或绿、白、黄为主色的釉上彩(没有鲜艳的红色)。素三彩虽然仅用黄、绿、紫几色,但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美感。这是由于绿色使人感到恬静安详,黄紫两种明暗不同的色调相配又十分醒目,因此在绿色衬托下,明色更鲜艳,暗色更优雅,由此创造出一种素净淡雅之境。
素三彩最早出现在明代成化时期,年在明代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内层出土大、中、小三种不同型号的立式鸭熏,造型及其生动。
素三彩发展到正德时期,制作更加精美。故宫藏品有一件正德素三彩海蟾纹洗,很有代表性。器身先刻划出蟾蜍纹,然后再添上釉彩,充分表现出蟾蜍在海水中跳跃的动感。这一时期素三彩器物还有把碗、炉、长方盆、双耳瓶、人像等多种形制。
正德晚期还流行用黑色轮廓线绘画纹饰,而成化、弘治时期均未见有此种做法。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故宫博物院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故宫博物院
3.高温及低温单色釉
明代颜色釉瓷器,在过去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永乐时期的红釉、青釉、白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蓝釉,弘治时期的黄釉,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嘉靖时期的孔雀蓝、青金蓝、瓜皮绿釉等。这都是空前的成功作品,反映了我国制瓷工艺的新水平。
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瓷器中,就有洪武时期的酱色釉、蓝釉等品种。从传世的实物看,永乐时期仿龙泉釉、仿影青;宣德时期的酱色釉、洒蓝和成化时期的仿哥窑器也都有较高的水平。明代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永乐、宣德红釉和蓝釉,成化孔雀绿和弘治黄釉。永乐时期的甜白瓷这种甜白器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单色釉瓷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永乐甜白釉
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假使再将瓷胎制得较薄,薄到半脱胎或“脱胎”的程度,那就更增加了这种白瓷诱人的美感。前人对于明代各朝的白瓷有很高的评价:如永乐时期的“甜白”;宣德时期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时期的“纯净无杂”;万历时期的“透亮明快”等等。
传世的永乐白瓷,其细白润洁的釉色、优美秀丽的造型、精湛绝伦的工艺都堪称一绝。特别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的釉色,给人一种甜蜜的美感,所以又称“甜白”。但也有写作“填白”的,“填”是填加之意。
永乐白瓷不仅有一种恬静柔润之感,而且细薄如纸,洁净如玉,是其他任何时代白瓷所无法相比的。它几乎是见釉不见胎,但迎光透视,胎上刻划的龙纹、凤纹、缠枝花卉纹却清晰可见,故又称为脱胎白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永乐甜白釉瓷器,造型达六十余种之多,几乎永乐时期所出现的绝大部分器形均有白釉瓷器。其主要品种有瓶、壶、罐、僧帽壶、温器、炉、盘、碗、钵、高足杯、渣斗、器座等等。同一品种还有不同造型,如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盘口兽耳瓶、椭圆扁瓶;壶类有宽柄大执壶、四系执壶、三系竹节把壶;碗类有敦式碗、收口碗、敞口碗、葵瓣口碗、鸡心碗、钵式碗;罐类有荷叶式盖罐、四系罐、扁罐等;炉类有虎眼耳三足炉、三足鼎式炉等。
明宣德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故宫博物院)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故宫博物院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明永乐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明永乐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博物院明永乐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台北故宫藏明永乐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宣德红釉
在我国陶瓷史上,用铜作为着色剂来装饰陶瓷制品,开始于汉代的铅绿釉,但这是铜在低温铅釉和氧化气氛中呈现的绿色。铜还能使高温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变成美丽的红釉。宋代的制瓷工人掌握了这一科学规律并制成了著名的钩窑红釉器。
但历史是在不断前进的,景德镇在宋代也制成了青白釉红斑的瓷器。元代创制成功釉里红并开始试制鲜红器。到了明代永乐时期,鲜红器正式烧制成功。在鲜红器开始问世以前,在陶瓷这个领域里还没有一种色调纯正的红釉瓷器。“钧红”虽也属于红釉范畴,但通体都呈红色的比较少见,且其色调往往红中带紫,而不是纯正的红色。此外,钩窑器还存在不少缺点,如釉面有细小裂纹,釉有垂流现象,工艺上需要二次烧成等。所以鲜红器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陶瓷工人的一项重大贡献。由于这种红釉具有鲜艳的红色,人们就称之为鲜红;又由于这种红釉像红宝石一样的美丽,有人也就把它叫做“宝石红”;此外,还有“祭红”、“霁红”、“积红”等等名称,实际都是指同一种东西。
祭红是中国传统红釉器中的佼佼者,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釉不流淌,可称是高温铜红釉中的又一名贵品种。明代除了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器物烧制非常成功外,以高温铜红在釉下绘画的釉里红器物,也相当名贵。其代表性器物有洪武时期的执壶、菱花口盘、大碗、玉壶春瓶,以及宣德时期的高足杯等。
宣德时期,红釉制作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但胎、釉均较永乐略厚,致红色稍觉黯黑。但这是和永乐红釉器相比而言的。宣德红釉也有极为成功的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红釉菱花式盘,通体鲜丽的红色,十个菱瓣的出筋处,露出洁白的胎釉,这种大面积红色和白线的对比,是十分成功的艺术作品。
宣德红釉制品的造型也比较多样,常见的有盘、碗、高足碗等。宣德以后,红釉制品就极少烧造,成化正德时期虽力图烧好红釉,但从传世品看,除少数几件外,大多是不太成功的制品。到了嘉靖初,就用矾红来代替鲜红了。
铜红釉的烧造在技术上难度很大,铜的正常显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基础釉的成分有关,而且对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变化都十分敏感。往往由于配方和烧成条件的微小变化就会导致色调的不正常。有时甚至同一配方在同样的烧成条件下也会出现不同的色调。由于以上一些原因,鲜红器的成品率很低,这也是传世鲜红器比较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正因为烧成不易,所以呈色好的产品就更加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葵花式洗故宫博物院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故宫博物院明宣德鲜红釉盘故宫博物院明宣德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明宣德景德镇窑红釉盘上海博物馆明宣德鲜红釉碗故宫博物院
蓝釉
蓝釉是钴的呈色,蓝釉最初出现在唐代的三彩陶器上,这是一种低温铅釉。入明以后,特别在宣德时期,蓝釉器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釉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的高温下一次烧成。
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器除了素地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给人以金碧辉煌的感觉。此外,也有刻、印暗花的。从传世实物看,宣德的霁蓝器以暗花为多,而嘉靖的霁蓝器则多划花装饰。
明宣德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宣德祭蓝釉暗花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故宫博物院
弘治黄釉
瓷器上纯正的高温黄色出现在明宣德时期,当时“宣红”、“宣黄”曾名重一时。明清时期黄釉瓷器一直是景德镇御窑厂最大宗的产品,其产量之巨大令人难以想象。明代黄釉首推弘治时期的器物釉色最佳,其色调嫩黄而光艳,通体浑然一色,故又名“浇黄”或“娇黄”。
明代除弘治黄釉瓷器外,嘉靖黄釉瓷的造型也明显增多,如黄釉爵杯、黄釉高足杯、黄釉大碗、黄釉大葫芦瓶等等。嘉靖时期黄釉瓷器还从单一的色调演变成多种色彩,如黄釉红彩、黄釉青花、黄釉黄彩、黄釉绿彩等不胜枚举。
明弘治黄釉描金双耳罐故宫博物院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故宫博物院明弘治黄釉金彩牺耳罐故宫博物院明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尊故宫博物院
正德孔雀绿
孔雀绿(蓝)是形容有如孔雀羽毛的釉色,早在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中已见遗物。明代始见于宣德、成化时期景德镇窑制品,其特点是釉色鲜艳亮丽。孔雀绿至正德一朝有突出的发展。除单色釉外,釉下多刻有暗花纹饰,常见器形有盘、罐、碗等。嘉靖时期蓝釉色调也有如孔雀羽毛般漂亮,称作“孔雀蓝”。
明代还有一种“瓜皮绿”色,是指艳如新瓜之绿的釉色,鲜明夺目,又很像嫩柳新荷,娇艳可爱。目前所知瓜皮绿的早期之物尚有成化制品。如流散在国外的一件明成化瓜皮绿釉紫顶盖罐便是。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故宫博物院明正德孔雀绿釉碗故宫博物院明正德孔雀绿釉鱼藻纹盘故宫博物院
二、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颇负盛名的,一般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p>
(1)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2)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极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动一举,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印记,其中以“何朝宗”最为著名。上海博物馆所藏带有“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青花题字的白釉铺首瓶,是明德化窑稀有的纪年器。
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故宫博物院明德化窑白釉刻花玉兰纹尊故宫博物院明德化窑白釉弦纹双耳三足炉故宫博物院明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故宫博物院
三、
紫砂器紫砂器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淡黄或紫黑等色。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等有关文献,明正德、嘉靖间的龚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的、最早的著名民间紫砂艺人。相传,龚春本名“供春”,以其姓龚,故又作龚春,在正德或弘治末为宜兴吴仕的家僮,随吴仕读书于金沙寺中,寺内一和尚好制陶器,供春从和尚学艺,其作品:“栗色間閩,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形之美。从此供春壶之名大噪,遂与嘉定濮仲谦的刻竹,苏州陆子冈的治玉,姜千里的螺甸器同为明代士人所推崇。
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显然是和当时士大夫阶层盛行的饮茶风尚分不开的。在“明代中期以后用瓷壶及紫砂壶逐渐成为风尚”。明代的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的方法、贮存的场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喝茶的环境。因此,对茶具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在紫砂器未盛行前,茶壶以瓷壶为最好,但当紫砂壶问世以后,它的优点就愈来愈显示出来,于是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了。
早期的紫砂器主要是壶、罐两大品种。胎质较粗,制品不精,只能做煮水、煮茶之用,完全是作为民间日用器皿而出现的。以后才逐渐为上层的贵族公卿、文人墨客们所选用。
明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明宜兴窑桃式水注故宫博物院
四、
宋代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经过元代至明,有衰退之势。但在明代仍继续烧造,特别在明初,于全国制瓷业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国内各地的明代前期墓葬中,龙泉青瓷的出土数量远比景德镇青花瓷多,而且在弘治《大明会典》中,所列民间器物的税收条例,关于青瓷的项目特别多,说明了民间用瓷在弘治年间仍以龙泉瓷为主。
明初的龙泉瓷,在制作工艺上和元代的基本一致,明中期以后,胎粗釉薄,成形亦草率,质量渐趋粗糙。至明末,产品胎骨粗苯,足底厚重,挖足马虎,釉色多数浑浊灰暗,呈青灰、茶叶末等色,器底往往不施釉。此外,由于配方和烧制工艺上的改变,明代龙泉窑釉层的玻化程度比南宋时的高,因而釉层中原来要求存在的大量小气泡和小晶体就大量消失,使它从不透明变成透明,釉面浮光也产生了,这样,就使它失去了南宋龙泉青瓷类如玉器的艺术效果。这只是指明代后期的制品,明代前期的龙泉青瓷也还是有一些优质产品的。总的来说,明代龙泉青瓷,无论在釉色方面或是在瓷质方面,都不如前代,但也还能烧造一些大器,如大花瓶和大盘等。这些大花瓶高达三尺以上,大盘直径大二尺余,在当时能够烧好这样的产品是颇不简单的。
明代龙泉窑的装饰,以釉下刻划花为主,这种装饰正适应釉薄而透明、光泽度强的特点。明初龙泉窑的造型与景德镇永乐、宣德时期的制品相同。
明龙泉窑刻龙凤纹罐浙江省博物馆明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故宫博物院明龙泉窑青釉刻花葡萄纹大盘故宫博物院明龙泉窑青釉划花八角高足杯浙江省博物馆明龙泉窑青瓷花卉龙纹瓶浙江省博物馆
五、
石湾本身虽开始于宋代,但窑工往来迁徙之事古来常有。如到南宋以后曾有定窑、当阳峪窑的窑工渡江来到景德镇。元代又有吉州窑工迁到景德镇。这在《陶录》及当地人家谱中有所见。同样地,阳江工匠曾将制瓷技术带到石湾也是可能的。
石湾窑是明代开始烧造“泥均”(钧,清代文献中作“均”)之后逐渐闻名于世的。在石湾莲子岗陶师庙内有块清嘉庆年间“禁沙碑”,文中写道“闻石湾之陶始于明之中叶”,刘子芬的《竹园陶说》中也曾具体谈到石湾窑的特色说:
陶器上釉者,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均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色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之物也。
由此可以想见明代以仿制钧釉为主所以又名“广均”。
至于有的书曾提到“广均”时说,“外国学者有称为‘软均’的,日本因它的胎骨是陶土,故称之为‘泥均’”,这种说法恐怕还值得考虑。
明石湾窑翠毛釉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明石湾窑翠毛釉梅瓶广东省博物馆明石湾窑钧蓝釉蟠螭纹瓶广东省博物馆明石湾窑翠毛釉蒜头瓶广东省博物馆明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故宫博物院
我国陶瓷发展到明代,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到以多种彩瓷、特别是以青花为主流的新的历史时期。无论在青花瓷或釉上彩瓷器上,均可看到一幅完整的山水、人物、花鸟图案。这些都是在宋、元陶瓷装饰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初期阶段的五彩绘瓷技法,由于还不十分熟练,对颜料的性能也未充分掌握,因此却发生层次分明、浓淡得当的艺术效果。成化以后逐渐成熟,懂了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图案花样增多,而且笔力苍劲,气象万千。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因在元代青花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提高,无论构图或设色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晚明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取材、画意与官窑器物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至于陶瓷器的造型,也在过去传统上有许多创新。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各种器皿的样式不断增加,而且在胎体的薄度与透明度当面都超过前代水平。这些都是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工匠辛勤劳动、呕心沥血的成功作品。
可以说,明代陶瓷工艺集造型与纹饰之大成,为清代陶瓷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工艺美术史:彩图版/田自秉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故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06:27